公转,是一物体以另一物体为中心,沿肯定轨道所作的转动。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,一刻也不停息,速度接近每秒30公里,准确一点来讲就是每秒29.78公里。但事实上,地球公转的速度不是每一刻都是一样的,而是有快慢之分,这也就对大家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肯定的影响,其中节气之分就能看出来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。
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什么节气
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最接近北半球的冬至日。由于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时期是1月初,北半球的冬至日(12月22近日后)最接近1月初。地球公转速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,其中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,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,越挨近1月初速度就越快,越挨近7月初速度就越慢。
二十四节气
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。“节”的意思是段落,“气”是指气象物候。节气,是依据地球在公转轨迹上的地方划分的,并描述了地球因太阳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。因地球绕日一年转360度,将360度分为24份,每份就是15度。因此,15度为一个节气,每一个节气约15天,这就构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了。
每一个节气的名字,均含有气候变化、物候特征和农作物成长状况等要紧意义。它们分别是: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以上依次顺数,逢单的为节气,简称为“节”;逢双的为中气,简称为“气”,合起来就叫“节气”。
大家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,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歌诀: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大小寒。
地球公转的规律是什么
地球公转的规律有地球在公转过程中,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,都在同一个平面上,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,地球公转的中位地方不是太阳中心,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公共水平中心。
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,太阳坐落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。椭圆有半长轴、半短轴和半焦距等要点,分别用a、b、c表示,其中a又是短轴两端对于焦点(F1、F2)的距离。
地球公转会带来什么现象
1、昼夜长短的变化:对于北半球来讲:夏半年,太阳直射北半球,最北可到达北回归线,这期间,北半球白天的时间长,黑夜的时间短,而且越向北白天越长,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;进入冬半年后,太阳直射南半球,最南可到达南回归线,这期间,北半球的白天短黑夜长,而且越向北白天的时间越短,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。南半球和北半球则刚好相反。
2、四季更替:正是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,太阳直射点来回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,地球上每个地方遭到阳光照射的时长等发生变化,才有了四季的更替。
3、依据太阳高度的差异,划分出五带:北寒、北温、热带、南温、南寒;
4、天象地方的变化,生物成长规律现象。
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公转
1、四季星空变化
四季星空的变化是太阳周年视运动导致的,而太阳周年视运动则是地球绕日公转的反映,因此四季星空的变化是地球公转的直观证据。
2、恒星周年视差位移
人类在地球上察看恒星,而地球在轨道上的地方又因季节而不同。因此,恒星在天球的背景上,也应有视差位移。地球的公转以一年为周期,所以恒星视差位移也以一年为周期,这称为恒星的周年视差位移。
3、恒星的光行差
地球在轨道上的运动,使得地球和周围天体发生相对运动。地球自西向东公转,这使源于恒星的星光具备相对的运动,运动的速率和地球公转速率相同,而方向却相反,即平行于黄道面的自东向西的运动。如此,在地球上看着,来自这颗恒星的光线,既做平行于黄道面的运动,又以与公转相同的速率投向地球。大家看到的恒星的视方向,是两种运动方向的合成。视方向同真方向之间,存在着一个差角,叫做恒星的光行差位移。它使得恒星在天球上的视地方(方向)一直偏离于恒星的真实地方(方向)。偏离的方向,就是地球公转的方向,这个方向又由于地球公转方向的变化而有季节变化。
4、行星的会合运动和逆行
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行星,行星存在着两种运动,一种是相对于太阳的运动,即行星与太阳在天球上的角距离的周期性变化;另一种是行星相对于恒星的运动,即行星在星座之间的穿行。
行星的会合运动,正是众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结果。因此也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证据。
行星的逆行现象是地球和众行星一同绕日公转的势必结果,是由各行星的公转速度不同而导致的。